回饋感 72/365

A Learner's Note



據說大多數的日本人沒有辦法分辨英語中的「R」和「L」。這是真的,當一個語言裡沒有特定的發音時,長期處在這樣環境下的人不只發不出那個聲音,連耳朵也無法分辨。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經驗,法文的"bande"和英文的"bond"在我聽起來完全一樣,當我發現自己分不出來的時候真得非常驚訝。如果閉上眼睛聽寫,我可能有一半的機率會猜錯。

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會透過週遭大人的說話聲來學習語言。但其實每個人在說話的時候,即使是同一個單字,發音都有細微的不同。一歲以前的嬰兒耳朵非常敏感,可以分辨每個聲音的細微不同。但這其實是很困擾的一件事,如果他聽到大人說同一個字兩百遍,他可以會以為是兩百種不同的東西。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耳朵就會慢慢把相近的聲音歸納為同一個單字,這就是嬰兒學習的方式。在日語中,只有介於「R」和「L」之間的音(ら),不需要區別這兩個聲音,所以日語母語者就逐漸失去了分辨「R」和「L」的能力。

然而分辨聲音的能力是可以訓練的。曾有科學家作過一個實驗:讓不諳英語的日本受試者聽兩種發音"Rock"和"Lock",然如果覺得是Rock就按下"R",如果覺得是Lock就按下L。測驗的結果很糟,正確率大約是50%,跟亂猜沒有兩樣。在第一個版本的實驗裡,科學家給受試者幾次的練習答題,但刻意不告訴受試者答對或答錯。聽了很多次之後再測,正確率還是50%。然後他們作第二個版本的實驗,這次給受試者一樣次數的練習,但每次都給予立即回饋,「答對了,是Rock。」「答錯了,是Lock。」經過同樣次數的練習,受試者的分辨正確率變成了80%。這個差異凸顯了回饋對於學習的重要。我所談的學習不是大腦記憶知識的學習,而是指技能學習。

不管是運動或是學習樂器,這些我們戲稱為倚賴「肌肉記憶」的學習;或是寫程式、學習外語等,都是技能學習(skill aquisition)的範疇。只要是技能,回饋感都是帶來進步的唯一方式。語言是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畢竟要使用聲帶發出自己不熟悉的聲音,其難度不亞於任何肢體上的訓練,況且語言還包含許多大腦記憶的過程。這讓我想起海倫凱勒,她的故事說明了缺乏回饋感的學習過程有多麼艱辛。

學習任何技能,秘訣幾乎都是把自己放在充滿回饋感的環境裡。如果你的每次嘗試都能得到正面或負面的回饋,就會發現自己正不斷地進步。不要逃避負面的回饋,因為那是對你學習最好的助力。我能想像最糟的學習環境,就是毫無回饋感,或是毫無嘗試的機會吧。



--
photo credit: aguscr via photopin cc
Recommend


Keanux

登入或註冊帳號

Facebook 登入

我們絕對不會未經過你的允許發表到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