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務與專業事務 8/365

A Thought

想像一個帶點未來感的智慧都市,有著智慧型的大眾交通工具,完全自動化,不需人力駕駛。更好的是,四節車廂的捷運列車,會在深夜無人的時候停靠在特定的軌道上,不浪費電力。如果半夜時分你一個人需要搭車,捷運會甦醒過來,派出兩節車廂來接你,就好像專屬公車一樣,不需要浪費長長的車廂來服務少數客人。如果是尖峰時刻,本來的車廂不堪負載,列車可以從本來的四節車廂重新組合成六節車廂,抒解過多的人潮,多麼聰明的設計。

台北捷運的文湖線,當初就是想做這樣的事。如果你曾搭過文湖線。不知道有沒有覺得月台門和自動駕駛雖然很方便,但人多的時候車廂就顯得很狹小壅擠,似乎不是為了人潮設計的?那天聽捷運專家楊子葆說了這個故事,格外有感觸。最初文湖線的設計非常聰明:兩節車廂是一個單位,單位兩端都有"腦",可以單獨行駛。必要的時候,兩個單位可以"合體",變成四節車廂,甚至是六節,現在聽起來真的是非常有彈性的設計,我想這也是捷運工程師當時的願景。很遺憾的是,在營運前的一場測試,發生了木柵線車輪失火事件。原因是軟體的瑕疵造成測試中列車一端的腦決定行駛,一端的腦卻決定煞車,車輪在高溫摩擦之下就燒了起來。這其實在工程領域是很正常的事情,所有產品上市前都需要經過測試,如果測試過程發生錯誤,就可以盡早修正,其實是好事。但問題在於,如果是消費型產品或是我所處的軟體產業,測試都可以在內部完成不被大眾看到,但暴露在都市裡的捷運卻沒有辦法。於是,失火被媒體拍到了。經過媒體大幅地報導,社會輿論嚴厲批判後,官員做出了妥協:從此改成了比較一般性的設計,車體單位兩端的腦拿掉了一個,從此只能保持四節車廂的長度。也再無法實現裡想中有彈性的行駛方式。

最近因為上課,開始頻繁經過文湖線。每當走在站內的廊道,搭著轉乘電扶梯,我都會想起這個故事。文湖線那自成一格的車廂以及前後略長的月臺,看起來就像奇幻故事裡發著光的遺跡,帶有一種美感與遺憾。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關於媒體的嗜血與官員的怯懦搖擺會怎麼傷害我們,摧毀專業人士的努力;關於集體決策會怎麼傷害一項設計的概念完整性;也關於我們社會習以為常的不尊重專業,不能也不願去理解測試之所以為測試是有原因的。

這關於我們思考未來的時候能不能夠看到全貌,並給予時間好好選擇。



--
圖片來源:Photo Pin
Recommend


Keanux

登入或註冊帳號

Facebook 登入

我們絕對不會未經過你的允許發表到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