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這件小事 27/365

à propos de la vie

【德式閱讀的力量】一種習慣改變一個民族
略為思考,我將這篇文章歸入「生活」而非原先所想的「社會」。

我很久沒閱讀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從小就喜歡看書,在已經忘了是幾歲的某個時刻,我為不可預知(至少當時無法)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對我而言,閱讀最有魅力的地方在於「奇妙」。我也是個還算擅長念書的人,每逢大考我與所有人的焦慮並無二致,但是我之所以覺得「念書」不那麼難熬,是因為在學生時代的平常日子裡,我偶爾可以從「閱讀」課本獲取知識這件事中得到樂趣;我一直是喜歡汲取新知的人,我喜歡那種「淵博」(雖然其實淺薄)的感覺。然後過了好幾年,考上大學後。所學使然,我一直沒有中止閱讀,可是卻對自己找本書,再花很長時間讀一本書,甚至只是本小說,感到怠惰了,原因我至今還不清楚。於是我自己的課外閱讀變得片段,我只是花很多時間在網路上,看大家在說什麼。

直到三月公民運動終於爆發,眾聲喧嘩。很多反服貿的人說中研院的黃國昌老師很帥(氣),因為他總是能冷靜而堅定的「打臉」。在那段焦慮不已的日子裡,他確實是個令人安心的存在,但是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卻與議題本身完全無關,是在PTT的某篇「書單」文章中看來的,大意是要閱讀,論述才有力量。

由於我從小到大閱讀不是為了考試就是為了樂趣,因此看到這句話時覺得心裡的一點什麼動了,總算有點明白,為什麼看見網路上各式各樣對議題的討論/辯論/爭論之際,以及當急切的想為自己的立場說些什麼時,心裡有塊地方總是說不上的虛空,不是完全的空,像是有塊海綿填充但總歸還是軟趴趴的空。我後來明白,沒有知識,沒有閱讀,因此沒有堅實。

這也是這段日子以來我在撰寫這些文章時所思考的事。文章大多不長,作者縱是學富五車,恐怕也不得不匆匆寫就,很難讓論述立體。我所閱讀的這些抱持不同立場的時事評論,雖然厚度可能比社群網站上的蛋糕火鍋照片多一些,然而又能厚到哪裡去呢?事實上,我個人覺得社群網站是個令人難以論述的場域,像twitter聽說有字數限制,雖然大家每天可以發出上百萬條twitter,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只吃零食而不吃正餐度日,我們的精神又豈能只嚼食口香糖般扁平稀薄的文字?

其實我還是對台灣社會抱持著一定的樂觀。PTT有個「公民覺醒板」(PublicIssue),是在公民運動之後成立的。我很喜歡這個板的中文板名,至少比原本的八卦板要來得喜歡。從頭到尾我都覺得「公民覺醒」並不是一群反對者嚷嚷著要推翻政府或是互相叫囂對罵,「覺醒」的重點應是思考──從反服貿的驚天一擊,反核的訴求,一直到近日的北捷事件,雖然大打口水戰、只求發洩情緒者不在少數,但也有人提出各種比較深層的、各種立場的思考,無怪乎有平常很少在facebook上發言的朋友有天說,現在打開facebook都像在看報紙。當然每天將自己當作濾網過濾各種言論,決定要不要對此思考其實是很累人的事,可是我樂見這樣的轉變。只要開始思考的人越來越多,也就會有越來越多人感到某種匱乏,並轉而閱讀(我在BBS上已經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很是驚喜。以往無論是哪種立場,通常只會罵對方吱吱/蛆蛆,逞口舌之快而已)。我真心相信只要開始閱讀,或許雖沒辦法在我們這個世代就扭轉大家不思考不閱讀的積習,但是我相信閱讀─思考─閱讀─思考這樣的循環一旦慢慢建立起來,效應是可以順利擴大的。

為什麼是「生活」而非「社會」?因為我相信只有將閱讀及思考融入生活,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才能長久維持。

photo credit: timtom.ch via photopin cc
Recommend


Keanux

登入或註冊帳號

Facebook 登入

我們絕對不會未經過你的允許發表到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