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指數型投資的第三個理由 58/365

Investing the World

人就是無法預測未來

最近的財經新聞,都在報導台股指數近幾個月的一路狂漲。不但超過了九千點,更回到了六年前的「馬英九防線」(這個名詞是個可笑的錯誤歸因。)。

於是在媒體上,每個財經專家都提出解釋,為什麼台股指數會這個高;有的還能提出充分的理由,說明為什麼他預測未來會繼續漲。我們先不管股市上漲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如果回到一年前,有任何人可以預料的到今年股市會漲成這樣嗎?當股市低迷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輕易的「分析出」股價委靡不振的原因:因為經濟不景氣,所以股市不熱絡;因為政治混亂,投資人沒有信心;因為外資對台灣的經濟前景感到擔憂......諸如此類。但,在客觀條件都沒有巨大改變的情況下,股市卻一路漲上了歷史高點。不只是上漲,而是達到了我們有必要提出正面理由才能說服自己的榮景。霎時間,過去那些負面理由似乎都消失了。回頭看起來,過去報章媒體用來解釋股市的那些理由,真的是理由嗎?許多專家不敢承認的是,股價起伏本來就沒有理由。股價是一個複雜系統交互產生的結果,具有典型的隨機性,是無法窺探的骰子。人們習慣為每個現象找出理由,即使是不能預測的東西。

對指數型投資的詬病最常見的是,為什麼要將就於"平均"。當我們用好的指數型工具做投資時,可以期待拿到的,就是市場報酬的平均值。如果一個市場上的所有投資人平均拿到5%的獲利,那麼即使有人拿到20%的獲利,有人不幸虧損10%,指數型投資人總是可以拿到平均值的5%獲利。這時有人會問,如果有機會拿20%的獲利,誰還要拿5%呢?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來說明:假設今天某甲想要擊敗指數型投資人,在不斷地買進賣出之後,有時候會獲利,有時候會虧損。在無法預測未來的情況下,他的投資成果會趨近整個市場的平均值———正好是指數型投資人的表現!但投資是需要成本的,大量的買進賣出,就會讓某甲的投資表現正好遜於市場平均。

「將就」平均是個令人卻步的念頭,但我們應該問的是,到底是將就於平均,還是聰明地選擇了平均。



--
photo credit: geezaweezer via photopin cc
Recommend


Keanux

登入或註冊帳號

Facebook 登入

我們絕對不會未經過你的允許發表到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