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 61/365

à propos des citoyens

態度 呂秋遠律師
以前其實很少所有與政治有關的新聞……的底下的留言,因為總是看沒幾則頭就痛起來。再多看幾則,原本雖有火氣還算有點理性的討論最後必定流於謾罵,什麼難聽的字眼都出來了。當然他人要說什麼,要用什麼難堪的字眼互罵,都是他們的言論自由;不過經過這麼多社會議題的洗禮,從婚姻平權到自經區及張來台,中間也不是沒和他人討論甚至辯論過。讀了上面這則貼文,倒是想起一些別的事。

有時候想,在 facebook 或新聞下方留言區爭得面紅耳赤、互相辱罵的雙方,究竟在想些什麼呢?幾乎每個人都說我看起來理性,但其實我相當容易感到激憤,只是我從不憑恃激憤去和他人對罵而已,縱使有人持反對意見,縱使我回覆的意見看起來相當鋒利直接或充滿詰問,但最終仍有某種程度的克制,至少不會有情緒性字眼或人身攻擊。然而即使如此,偶爾也會有在回覆時便知道自己論述弱點的時候,當下或許無法彌補,但因為一時氣憤而選擇掩蓋(當然被點出還是會承認)。這已是我所能容忍的,「扭曲」的最大極限了,歸根究柢我心裡還是希望以理服人。但是那些被情緒淹沒的人呢?如果連像我這樣覺得自己有能力某種程度克制的人,都覺得不免還是有「硬坳」的時候,那麼有多少人只是為了逞口舌之快,只是為了一時的輸贏,只是為了在口頭/字面上看起來頑強,實則雙方都明白話語已然失去承載傳達意義的本質,流於意氣之爭?當然,假設雙方都各只有一人互相「溝通」,久了會漸漸能看出詰問者究竟是真心質疑,還是只想佔上風而已。只不過旁觀到後來,漸漸不清楚部分在我看來荒腔走板的論調,究竟是真心為說話者所相信?還是只是想辯過對方?若留言或論述的唯一目的只為壓倒對方,不也像是自我洗腦嗎?

某次上課,因為課堂有餘裕,因此設計了一個活動,請學生分成兩邊辯論。不得不說在西方哲學思維影響下,這些受西方教育的大學生對待辯論極為認真且熟練,即使辯論的題目是個不具高度爭議性的話題(非關性別、政治),他們仍善於且勇於反駁對方並為己方論點辯護。其實在設計之初,我相當擔心其中一方的立場會不辯而敗(或許也跟我個人的想法有關),但實際上執行起來,反而發現我以為會輸的那方占了上風。正因為自己有了預設立場,反而更能看出「辯論」本身是一門技巧,其精髓並不在於選了「對的那邊」,而是透過整理討論而闡發自己的論述,並發現己方論述尚未注意到的漏洞。最後學生雖辯得激烈,我也因不太確定如何收場,只好讓「下課」自動結束活動,但下課了,他們就像方才的針鋒相對未曾存在過一般,收拾好書包有說有笑的一起離開了。那堂課學生應當有所收穫,然而作為教師,作為一個曾經認為辯論即是吵架的典型東方人,我也受到震撼教育。有時候我們或許不必為了意氣或口舌上的勝負為辯而辯,或許研究更多相關資料,檢視論述中的邏輯漏洞,使辯論的過程富有意義,才能將整個討論帶往更高層次。

photo credit: crlsblnc via photopin cc
Recommend


Keanux

登入或註冊帳號

Facebook 登入

我們絕對不會未經過你的允許發表到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