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turbance 70/365

à propos de la société

很抱歉 社運絕對會讓人不舒服的 魏揚/新頭殼
社會運動就是透過干擾、阻礙(disturb)日常生活運作邏輯與節奏的方式,引起大眾對於特定議題的重視,所以它必然會造成「不適(disturbance)」。藉由短暫地使社會失序,社會運動希望指出的正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所謂「社會秩序」背後,其實隱含著特定的差異與不平等;透過造成社會暫時失序與大眾的暫時不適,讓人們意識到那些社會既存的但卻被忽略的人群與其「不適」。

哈囉,請部分意見不同的人別因為看到魏楊的名字就急著轉走,我都能看完馬英九解釋服貿協議的影片了,沒理由不支持他們的人無法忍受讀讀他的文字。這篇不談黑島青或張來台以及對上述團體事件的評論及立場,單就「不適」/「不舒服」闡述一點看法。


任何社會運動,無論目的是政治上的,經濟上的,環保的,居住正義的,絕對會造成「不適」,這是肯定的。這可能是社會運動永恆的課題,畢竟人天性好逸惡勞,感到不適的第一個反射動作就是避免或盡力排除,這或許也是任何抗爭都會遭遇這個問題的原因,總是有人在關廠工人臥軌時大喊「拖走」,良心小顆一點的還要輾死他們。


然而,怎麼可能不造成「不適」呢?這些因為交通不便而大聲怒罵的民眾,摸著良心說,如果今天抗爭者沒造成任何不適,甚至在發起活動時特意避免讓民眾不適,你們會關注這個議題嗎?媒體會報導嗎?當關廠工人在政府機關前面舉白布條抗議時,誰知道這件事呢?媒體上的消息是不是一閃即逝,或是根本沒有報導?或許即使出現在報紙頭版頭條,都懶得瞄一眼。對政府也是一樣,如果上街抗爭最後因為垃圾收得很乾淨而沾沾自喜,很抱歉,政府也不會因為感激群眾減少清潔隊員的工作量而良心發現決定讓步一點,各國政府的反應相去不遠,就像民主發軔之地英國,政府/資方對於地鐵罷工仍然指責(當然暴力鎮壓就是另一個議題)。這本身就是矛盾的,就如同我們處於一個氧氣充足的環境,胸前捆縛,不過還是覺得舒適,因此不會意識到有什麼不對,一旦開始缺氧感受到不適,就會開始想「出了什麼問題」。這不是島嶼的抗爭者特別霸道,抗爭或社會運動本身就是要喚起大家對原本忽略的問題的意識,因此必然採取一些「不尋常」的手段使人「感覺到」有這個問題。


「不適」不總是不好的,就如「痛楚」本身是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不適」亦然。在文學批評中,有時會發現作者故意使用 "disturbing" 的詞彙或用語,藉此作為隱含意義的信號,促使讀者在不安之中思考「究竟有什麼不對」。如若希圖消滅不適以求永久的舒適,那不過是在將來印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罷了。


photo credit: murilocardoso via photopin cc

Recommend


Keanux

登入或註冊帳號

Facebook 登入

我們絕對不會未經過你的允許發表到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