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lliver's Travel 14/365
à propos de la société
呂律師的倫敦經驗
其實大學上英國文學史時,大多數時刻只是和朋友在有冷氣的大講堂邊玩邊聽,想著下課該馬上衝回家還是去哪裡走走。然而當初選擇文學並非偶然,即使在這樣因循苟且的心態下,仍留下幾部印象深刻的作品。英國作家 Johnathan Swift 的知名作品《Gulliver's Travel》(《格列佛遊記》)便是其一。
《格列佛遊記》事實上與可愛童書相去甚遠,作家藉由格列佛這個「旅人」的眼光,描述其所遊歷之地,對當時英國的政治社會實況多所譏刺。內容我自是記得些許,然而印象最深刻也最震撼的莫過於童書從不細寫的結尾:格列佛所遊歷的最後一個國家是馬國,治理這個國家的「馬」們品格高貴(在這個敏感的時刻似乎格外諷刺)。在這個地方有一種十分像人的生物名為「Yahoo」(是的,就是你想的那個 Yahoo,如果讀過格列佛遊記大概不會覺得拿這個字來當公司名字是個好主意),然而各種粗鄙貪婪、無窮無盡的慾望不僅使得馬們盡量走避,座上賓格列佛以旁觀者的角度,厭惡之情亦油然而生。(這其中應該也包含了人與野獸各自的角色與品格的錯置,如「獸性」與「人性」的翻轉,不過過於文學,就暫且擱置。)
最後,離別的時刻終至,格列佛離開了那個有著高貴情操的馬國,回到自己的家。雖然他發現自己的國家的人與野獸般的 Yahoo 無異,只能鎮日忍受著人類的鄙俗低陋,因而痛苦不堪;然而,他終究是要帶著「回不去」的改變回到起點。旅行真正的意義在於「比較」,我們終將回到原點,回到心中的那個當下彷彿遙遠而不完美的故鄉,當我們懷揣著遠方美好的種種,終究還是得靠自己胼手胝足創造自己的美好。
我知道許多人心裡愛著這塊傷痕累累土地,卻已然絕望,決心做一輩子的遊子。我不是沒想過要逃,但如若先人願意濺血奉獻,難道現在會比當時悽慘嗎?正因身在異鄉,才深深了解他鄉如何美,終究不是家;衷心希望能「打造」歐美天堂,而非只是「移民」歐美天堂,享受其他國家的公民爭取到的成果。或許我們不一定能見到實現的那一天,但是只要我們往正確的方向走去,那一天會來的。
Happiness can never be achieved, but at least we can come closer and cl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