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的定義 12/365

à propos de la société

「小確幸」的企圖心

讀完這篇文章,感觸很深。自己也曾聽喜好至中國遊歷的長輩說過幾乎一模一樣的話,上海如何如何進步,中國已經不是以前的中國了,跟二十年前不能比云云。簡直就是現代中國狂熱者的某教師說的,「北京的路又大又直又平」。


而我無動於衷。第一次到台中去玩,因故乘計程車經過所謂「七期」。想當然耳長輩又是一陣「台中也發展了」之類的話,我卻直言自己不愛擁擠的大樓。豪宅一棟接著一棟,像沒有靈魂的殭屍,勒殺了公平正義,如果路有凍死骨,那麼有再多朱門大院,都是沒有意義的。


我想,長輩與我對於進步的定義,似乎出現斷層。以他們的成長環境及觀點而言,一幢幢鋼筋水泥高樓無疑就是進步的表徵,蓋得越多越進步,就像教科書中,中國進步的表徵是路又大又直又平,上海又蓋起了許多樓房。當時只模模糊糊的感受到看法不一,然而卻不及細想,直到最近。

90後,你在想什麼?

世代差異,是我在太陽花社運期間(我實在不喜歡稱之為學運,學生可以起頭,但是國家不是只有學生才要負責,故應是社運而非學運),在大家激烈討論政治問題之際,除了全球化議題,另一個不時浮現的念頭。在現實生活中,我應不是別人不敢談論政治的對象,也因此對於大多數朋友對政治的看法,都隱約有概念。之所以覺得是種世代差異,是因太多朋友以及在網路上看見的文章,對於社運的看法,都指向一個相同的狀況:孩子支持,父母反對。這其中當然與兩個群體所接觸的媒體不同有關,然而我想,有一部份還是與成長背景關係密切:父母世代成長的環境,是政治戒嚴、白色恐怖,過年才能吃肉的社會;孩子成長之際,是民主勃發,政黨輪替,但又因兩黨沉淪而揮之不去的失望。在社會方面,從砍樹開發到環保意識抬頭,從吃苦當吃補、認命的價值觀,轉為追求並定義自己的成功──種種鴻溝終於在太陽花浪潮襲來的時刻浮上檯面。


記得大學時曾修過一堂綠建築的課程,課中老師曾提到,在鄉村要說服民眾打掉水泥地,讓溝圳土地恢復自然樣態(也就是有泥土有雜草),不是件容易的事:對他們而言,鋪平發燙的水泥地代表現代、進步,代表氣派。老師說曾有民眾聽了他們的構想,說,那不就是我阿公那時代的樣子?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段話讓我印象深刻。我們想,讓土地能呼吸,有什麼不好嗎?但是對他們而言,那是個不見得能溫飽、道路泥濘不便的時代,水泥地自然為那個世代所嚮往了。


以台灣現在的經濟及技術,要蓋高樓已非難事,對我們這代而言,自然再不是什麼進步或新潮的表徵了。中國進步許多,毋須否認。然而當年「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歐美天堂早已轉型,我所拜訪過的歐洲城市,最迷人之處莫過於人類生活及自然環境的和諧美好。自由、祥和、尊重、環保,是斲傷山川後的反思,是許多前人血濺斯土的銘印,我們伴其成長,他們伴我們成長,因此這一代人所嚮往的天堂,再也不是水泥叢林,而是真正的叢林;再也不只是造勢選舉的形式民主,而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政治體制。



Recommend


Keanux

登入或註冊帳號

Facebook 登入

我們絕對不會未經過你的允許發表到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