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 13/365
à propos du pays
約在西元前390年,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理想國》(《The Republic》)描述了其對國家的想法。原本是要抒發一些對柏拉圖「哲學家皇帝」的思考,不過畢竟沒將此書看完,略略研究之後,為免誤導還是不多對其著作及思想著墨了;只談談對哲學家皇帝、烏托邦以及衍伸出來的幾種政治思想的看法。
故事要從一篇學生的作文說起。在這個世界上最自由的國家之一,多數人頌揚民主的好處並不令人意外。然而卻也有學生覺得,民主沒什麼好的,畢竟有些沒受過什麼教育的人,以及他自己(大學生),根本也不懂得如何治國。讓這樣的人投票影響國家政策,又有什麼好處?當時立刻想到所謂的寡頭政治,即由一「群」菁英(非一個)所領導的國家。有句話說「民主不過是一群會投票的驢子」,坦白說我雖不甚同意,卻也不能否認其中有值得討論之處。理想狀態下,當然是每個公民都具有學養知識,或至少對國家社會有一定的想法(不要覺得容易,有些人不要說是偏激僵化的想法了,根本連想法都沒有);但是理想畢竟是理想,即使有達到的一天,恐怕也不是現在。摒除這個過於理想的狀態,似乎「哲學家皇帝」、「寡頭政治」亦是一個可能的方向。但最大的問題在於,「誰」是那個哲學家?「誰」有資格進入寡頭統治集團?「誰」是菁英?若很粗略模糊地說,當然能有一些簡單的判準。然而若限縮到幾百個,甚至幾十個「菁英」時,究竟誰有資格,又有誰決定有資格?在二元絕對論述開始動搖的後現代,不能忽視被認為非菁英者,很可能只是「邊緣」,菁英也不過是「中心」,不一定是真「菁英」。又或者,如若其中的「菁英」腐朽(我認為只要統治者是人類,這個可能性是無法排除的),又作何解?柏拉圖在其著作中對政治演變有一套論述,不過這一連串的問題針對的是現代對寡頭菁英政治存有幻想的一群人,而非柏拉圖。
除了柏拉圖的理想國以外,又有晚近(跟柏拉圖相比)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甚至是烏托邦主義等等。過去在國民黨國立編譯館的歷史教科書教育下,相信許多台灣人對共產主義有莫名憎惡,我也不例外。然而後來細想,共產主義的本質其實是真正良善的;對於(極端)均富無階級社會的憧憬,雖說帶有些許悲觀嫉俗的色彩。但是極端公平有賴一強大力量的維持,這樣個人/少數意志下的「烏托邦」,事實上充滿了各種獨斷的、對自由的限制,這樣的力量最終很可能在上位者無可避免的剛愎自用下,反噬了追求理想社會的初衷,成為「Dystopia」(反烏托邦)(有點像《死亡筆記本》後期的夜神月)。「烏托邦」的齊整及潔淨之不可能,在許多烏托邦文學中或明或暗的顯現出來,包括最著名的 Sir Thomas More 的《Utopia》,我自己讀過的俄國作家 Zamayatin 的《We》,沒讀過的喬治歐威爾名著《一九八四》等等。此外,在烏托邦淪為反烏托邦的過程中,「上位者」的出現也無異是對無階級社會的最大反諷。
民主當然不是毫無缺點的,在實行民主的過程中,這些缺點一一顯現。到目前為止,民主與社會主義相結合的(偏)均富社會,或許是相對較好的解決辦法。然而這有賴全體公民意識的覺醒及有志之士的努力,畢竟即使沒有提出新體制的能力,至少要有選擇的能力;再不然,至少有知道「民主不能當飯吃」這種扁平論述不宜決定國家走向的能力。
photo credit: jonny2love via photopin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