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 21/365

à propos de la société

【亞細亞的孤兒】

上次才說不喜歡民族主義。以台灣現在的狀況而言,建構國族主義及台灣認同確實是必要的(不是因為公民運動,我個人認為二十年來這個需求沒有變過)。然而民族主義的狂熱本質使其向來有極端危險的一面,暴虐殘酷者如納粹,洩憤打砸者如中國反日者的砸車砸店。因此,可以說我厭惡一切根基於「血緣」的論述,從落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血濃於水」套用在中國與台灣的關係,到(同性異性伴侶)領養問題等等,背後總深藏著一個駭人前提:因為無法改變的「血緣」問題(有時也是建構出來的),你該滅絕、你屬於我的一部份,或者領養的孩子你(非說話者自己)就無法真正愛他們。強調血緣有如強調人性的泯滅,有如強調本性、生物性、原始性,但這樣的人又常沉溺於文化中的陋習卻沾沾自喜。


有時候我聽到這樣的論述覺得既作嘔又恐懼,彷彿能看見潛藏在說話者血管裡的獸性,隨時準備拿膚色或血緣出來撕咬屠殺一番。


我曾說理性上我亦認為台灣可說是全亞洲最為開放的地方(這點絕對勝於日韓,毋庸置疑),許多外籍老師或友人也曾如是說;要說台灣對宗教的包容性,也又更甚於西歐美國等地,這是我喜歡台灣更甚歐美之處。然而台灣人也時常沾沾自喜的說,台灣沒有種族歧視,潛在的比較對象自然是種族議題相當敏感的美國。在來自任何一個地方的外籍人士(尤其是外表與我們有顯著不同的人種)都還很少的時候,當然無從得知,因此也創造出(幾乎)沒有種族歧視的假象;但在許多外籍勞工及配偶來到台灣後,我們赫然發現,台灣不只有種族歧視,甚至遠比歐洲美國等地要嚴重得多。至少在美國,大部分人知道種族歧視不對,無論心中想法為何,至少知道什麼樣的作為或話語是種族歧視,最少知道哪些話是政治正確。而在台灣,許多人批評東南亞的勞工朋友在台北車站慶祝傳統節日「有礙觀瞻」,許多雇主虐待打理家務的勞工,強迫他們破戒吃豬肉,口無遮攔地發表各種歧視言論,覺得他們及他們的文化「落後」云云。


在這方面,如此大放厥詞的台灣人才是最落後的。


而我同情並為這個故事裡這位越南媽媽的遭遇感到憤怒且難過。無論是在經濟上、(生理)力量上、社會上、性別上,這位女性在台灣社會都十足弱勢。作為台灣人,我自然無法同理他的文化弱勢,但我可以想像,這個暴虐的丈夫是如何理直氣壯的認為自己全然正確,(可能)花錢「買」了女人就有權利施以打罵,如何蔑視妻子做為一個「人」的存在。在「物化女性」這個短語已然令人麻木的今日,這位媽媽的遭遇血淋淋的昭示了「物化女性」的具體表現。我痛恨這樣的買賣,不解做此「買賣」的人如何能將一個活生生的人當作物品,交換牟利。我們基於對故鄉土地的情感,在公民運動中疾呼 "Taiwan is not for sale/Taıwan n'est pas à vendre",那麼基於對人最基本的尊重,難道一個人又能夠"for sale/à vendre"?


以這位越南媽媽為例,他首先是人,然後是女人,然後才是越南人。更何況,若是他已經認同台灣,並在法律上成為台灣公民,我們的法律及社會就對他及他的孩子負有保護的義務與責任。這個故事裡唯一令人慶幸的,是還有律師和檢察官這樣明察事理、不帶偏見及歧視的法律工作者;只是,我們不能期待他們總是會碰上好人,總是會幸運的得到他們本應得到的幫助。在大聲背誦美國不是大熔爐而是沙拉拼盤之際,我們(以漢人文化為首)是否思考過我們的社會如何排拒/過分讚揚來自其他文化的公民,從毫無疑問是台灣人的原住民朋友,到可能有可能沒有台灣國籍的許多外籍人士,包括東南亞、中國,或是歐美人士?


所以我從不對「白人」特別好,也不對「非白人」特別差。每一個人都值得平等的對待,如果我們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那應該是肇因於他的行為舉止,而非膚色、種族、性別氣質等等各式各樣的標籤。


Let's "detag" each other, from now on.


photo credit: YLegrand via photopin cc

Recommend


Keanux

登入或註冊帳號

Facebook 登入

我們絕對不會未經過你的允許發表到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