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 30/365

à propos du monde

我在中越衝突第一現場──關於種族、階級與帝國的筆記

彷彿約好似的,一波波逼迫大家反思的事件席捲而來。前陣子在越南發生的抗爭(最後演變成打砸發洩)事件,在台商驚恐、台灣人覺得遭受池魚之殃、外交部印貼紙被轟得滿頭包之後,留下的又是另一「堆」值得省思的問題。


不得不說雖然速度極為緩慢,雖然情緒及謾罵不曾消失,但是台灣社會確實在慢慢覺醒。所謂「覺醒」並非只是反對/監督政府,就像生命中改變一生的契機,常常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個想法或觀點的改變。所謂覺醒,指的是台灣社會終於有更多人開始越過事件表面,多往裡看一點。希望這不是自我感覺良好,也希望不是社交圈及生活圈使然才讓我看到那些文章。我相信多想一點不是壞事。


回到中越衝突的事件。曾在蘋果日報網站閱讀一篇讀者投書,細節讀了兩次仍記不得,但是標題卻無比清晰:「打台灣人不是一場誤會」。在這個年輕人無比苦悶,默默被罵了多年的「草莓族」的時代,逐漸開始出現「慣老闆」的反擊。因此對於部分文章所述,有台商在越南剝削當地勞工,很遺憾的,第一個反應便是相信。畢竟在台灣都有許多公司剝削勞工不遺餘力,相對更弱勢的越南勞工自然更沒有本錢反抗。只是對於台灣年輕人,以種族為依據的剝削少很多,激起的情緒自然也不那麼激憤。過於政治正確不一定是件好事,但是完全鄙視政治正確並覺得自己率性、引以為傲之人,更令我膽寒。我個人在台灣必定不是受到歧視的「種族」(我深信什麼「高級外省人」之類的笑話只是極少數人的荒謬優越感,從聽到的第一刻起就生氣但不以為意),但是以前曾有個機會,讓我淺嚐處於弱勢的滋味。


有位老師,我就姑隱其名,總之是位白人男性。他第一次談到政治正確,是在發表對現今常見於文章的"he/she"寫法的高見。"I don't buy it," 當時他說,霸氣可能只比郭先生少一點。他解釋道,用 "he" 作為 "people/human" 的代名詞是英語的傳統,只是語言而已,他用這樣的說法時並不存著性別歧視之心;他認為那些人過度強調政治正確,簡直誇張,所以他「不買帳」。我當時覺得也有道理,畢竟英語確實是這麼一直沿用下來的。所以當時我相信他說自己在用 "he" 的時候並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題外話,這是我喜歡中文勝過英文及其他歐洲語言之處。我討厭每一句話都得強調性別,對我而言人就是人,不同性別確實有差異,但是,有那麼重要嗎?另,從發音完全相同來看,中文在近代受到歐語影響之前是不分「他/她」的,且「他」是從人字旁,男人女人都是人,中文的「人」也完全不帶有性別,毋庸置疑。所以這也是我不用「她/妳」等近代才造的代名詞的緣故,至於女字旁的「您」簡直是走火入魔了,連新注音都打不出來)


這位老師同時也是政治狂熱者(他說的)。我修課時適逢美國總統大選,當時民主黨內推派的兩位總統參選人即將進行初選,分別是希拉蕊 ‧ 柯林頓和歐巴馬。他不是民主黨的支持者,自然對他們都不屑一顧。他可以用別的方式表達他的不屑,但是他偏偏輕蔑的說了以下這句話,使我至今不敢確定是不是我的記憶出了差錯:

"A black man and a woman?!"

往後的這幾年間,我老懷疑這句話是不是我夢到的,是不是那時我的英文不夠好,誤解了他的意思,是不是我慣常的心不在焉及對聲音的缺乏注意力導致我聽錯了,是不是,是不是……。我多希望是我聽錯了,可是這句話深深烙印在我心裡,連同他當時的神情。我不是非裔,當時出國的經驗只有跟團旅遊,種族歧視以我的個人經驗而言相當遙遠。然而就是這個相對弱勢的性別,讓我擦邊球的嘗到那種不寒而慄的滋味,那種對方打從心底看不起你,是因為一個你根本無從(其實也不需)改變的理由。種族,性「別」,區別,discrimination。


我並沒有因此更想當男人。我只是,非常失望。我見識到一個原本尊敬的師長如何讓自己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的過程,迅速得無法想像。我想起女性友人曾說若投胎前能選,想當「白人男性」;他說那是世界上最佔優勢的身分。短短一句話道出多少惡意的區別。


區別本身沒有對錯,差異本是使世界更加豐富的關鍵元素。然而當區別成為貶損甚至剝削凌辱殺害他人的理由時,我寧可人們將虛偽的政治正確掛在嘴邊,至少對於歧視者,是個他輕視但也刺眼的提醒。


我們不要重蹈覆轍,無論是婚姻,獨裁,福島,山川,納粹。


photo credit: Niccolò Caranti via photopin cc

Recommend


Keanux

登入或註冊帳號

Facebook 登入

我們絕對不會未經過你的允許發表到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