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ce 40/365

à propos de la vie



身為人文學科的學生,最受不了商學院瀰漫著一種競爭至上、你死我活的氛圍。無關輕視或不屑,一時想不到確切的詞彙,大概就是,不喜歡而已,總覺得那樣的人生錯過太多,錯過生命許多真正美好的時刻,如同沙漠中追著海市蜃樓的旅人一般,受永遠無法饜足的渴求驅使,不斷追著一個幻影前進。只是不喜歡這種感覺而已。也因此,美國銳利而現實的資本主義氛圍令當時的我興趣缺缺,在思考要交換到哪裡去的時候,一心只想飛往這片古老大陸。

老實說,以西歐為主,並且直至(經濟崩潰前的)南歐,生活確實舒適──只要你有一定收入。文化、美食、科技、美景、社會制度,一切的一切都擔得起「第一世界」的稱號。歐洲人的生活是細緻的,從家居用品到食物,似乎都有一種根植於靈魂深處的講究,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所謂「文化」、「習慣」,連堪稱歐洲最實事求是的荷蘭人亦如是:下午的點心,晚飯前的 "l'apératif"(我不確定與法國的是不是完全一樣,但至少在形式及內容上看起來極為相似),不止一次聽到荷蘭人說,這是「文化」。整個歐洲大陸,還是有某些共同點。

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對文化的重視及社會制度方面,歐洲確實是第一世界。然而歐洲也有歐洲自己的問題,例如最近,輾轉得知一些關於荷蘭年輕人的觀點。在台灣,年輕人
深受失業所苦,不缺工作,只是爛工作很多:低薪、派遣,兼職。我們大概很難想像,現在有很多荷蘭年輕人即使找得到正職工作,卻寧可做兼職,因為能「有較多自己的時間」,能和朋友喝酒玩樂,他們覺得,這樣才是「會過生活」。自然有人開始擔憂,這一代生長在安逸環境的荷蘭年輕人,是否已經失去了競爭力?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我聽著這些敘述,不禁想起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過好生活本身並沒有什麼錯,但是當失去透過工作實踐自我、讓世界更好一些的動力時,就如同賽道上自己慢下腳步的跑者一樣了。

許多不同社會模式都有其優勢與困境,能否從中取得平衡,將社會整體,一整個世代帶往更好的方向,或許是高度發展的人類社會永恆的課題吧。

photo credit: sputnik- via photopin cc
Recommend


Keanux

登入或註冊帳號

Facebook 登入

我們絕對不會未經過你的允許發表到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