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 42/365

A Dream of Equality

不管主觀上喜不喜歡,我其實一直很羨慕美國,卻說不清自己真正羨慕的是什麼。即使有人批評美國的霸權心態,嘲笑美國人的缺乏文化;但我所看見的,是那些最聰明最有創意的人、那些曾深刻改變我的書籍與思想,全都來自這個國家。很顯然這是一個熱愛也相信學習的國家,所以才會撰寫這麼多關於做事的方法,學習的方法,還有思考的方法。那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國家,而許多可能性在我們的社會是不可能發生的。我常常會感受到一種不自由的氛圍,知道許多事情不被鼓勵。我們看似可以做不一樣的事,卻處處感到侷限。

最近在讀一本書,寫的是托克維爾以及他的「民主在美國」。托克維爾想透過他的著作向法國人解釋:為什麼美國人能形成那樣的民主社會,為什麼法國人會面對大革命之後的種種混亂,以及對一個民主平等的社會我們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想像。

托克維爾告訴法國人,美國人的社會是個本質上平等的社會,在新大陸上沒有貴族,沒有歐洲的階級,有的是無限的機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而流動的。一個人能夠處在什麼樣的位置,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都沒有明確的規範。這樣的社會鼓勵的是成長與進步,每個人都有可能變得更好,得到各方面的提升。當我們面對這樣一個社會的人,就不敢武斷地為他的地位下定論,因為他目前擁有的只是不變的部份,而更大的、會變化的部份,還需要花時間去摸索。

另一方面,法國有著歷史悠久的貴族制,制度就是框架,把每個人限制在社會的某個位置上。當我們初次認識一個人,首先要看他是哪個階級的;我有沒有資格,或有沒有必要與他並肩。階級會把人區隔開來,一旦知道了階級,這個人的個性與差異就變得不重要。在這樣的社會裡,一旦身分地位確定了,就很難改變,對於自己能做的事也就沒有了想像的能力。階級中的上位者感受到階級制度帶來的好處,自然對於「變化」感到排斥與不安,傾向追求不變的記號,把整個社會帶向「不變是好的」的氣氛裡。

從托克維爾的觀察裡,我突然看懂了台灣。顯然,台灣就是一個充滿框架的國家,框架在街坊巷弄的歧視言語,在政府官員的不知民間疾苦,不所不在。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這麼重視學歷,這麼在乎自己擁有什麼。因為只要站上了那個階級,別人就會無條件尊敬你。我們太習慣不去看一個人的努力過程,只根據他目前擁有就恣意否定或歌頌。只願看人不變的部分,不願承認人有無限的可能。我們並非如自己所說地平等看待每一個人。

如果我們能夠做一件事讓台灣更好;那就從自己開始,別再用有框架的心去對待別人吧。也許就可以少犯一點錯誤,帶來一點真正平等的空氣。



--
photo credit: Stephen Poff via photopin cc
Recommend


Keanux

登入或註冊帳號

Facebook 登入

我們絕對不會未經過你的允許發表到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