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策略之謬誤 46/365
About Strategy
聽說,這是一個好的策略。就算不知道前因後果,但我確定的是,它至少看起來非常有效。
我們看一件事總是看結果,看目標達成多少,所以非常在乎「效率」。當規劃或設計的標準只剩下「效率」時,我們就輕忽了更重要、更長遠的東西,最後連效益都可能失去。原因很簡單:當時間拉長,我們要怎麼定義怎樣算達到目標?什麼叫作有效率呢?我們不可能設計一個既恆久又處處在乎效率的策略。如果策略的本質就是它的效率,那麼它就會顯得很脆弱,禁不起時間帶來的摧殘與破壞。
策略有兩種,一種是短期的,可以很快看到結局。比如球員如何打贏這場球賽;考生怎麼面對逼近的大考;公司怎麼在這一季增加獲利,這些都需要有好的策略,才能盡可能的使用資源克服難關。好策略很有效,卻不是永遠有效。
另一方面,工程師怎麼設計一個能夠使用多年的系統,一個人要怎麼規劃自己的人生,都沒有辦法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實現,因為我們無法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有經驗的工程師都知道,設計一個系統應該只專注在重要的功能,以及為未來的變化保持彈性,而不是馬上作出所有功能,因為系統的需求面總是在變,唯有持續的修改才能因應,過度迎合當下的需求只會在未來付出代價。人生也是一樣,一個人如果長期處在一帆風順的人生,就會誤以為自己能夠如此規劃未來,不浪費一點時間,最「有效率地」跑在每個人前面。這樣的策略終究會失敗,因為毫不保留的效率會帶來風險,任何變化都會讓你停下來;同時,也看不到那些錯過的彎路可以帶你去哪裡。能夠長久的做事方法似乎都帶有冗餘,似乎有點...沒效率。然而,為了面對變化,我們需要有所保留而簡單的策略。
就像能夠雋永的設計必然簡單,必然不趕流行,不試圖滿足當下的所有需求。我們用的杯子在史前時代就發明了,可是iphone的手機殼卻活不到下一代的iphone。
長期來看,好的策略未必那麼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