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 51/365
à propos de la société
羅賓漢悖論:國家到底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
這個議題已經有一陣子了,當時掀起各方筆戰,忘了當時為何沒仔細閱讀,或許有其他更重要的佔據思緒吧。根據這篇評論所言,說國家沒有對不起年輕人,是年輕人對不起自己的作者,認為年輕人不夠努力,如果遭到淘汰是「物競天擇」(原本不想點進去,為求精確還是瀏覽了,果真如他自己開頭所言,真是令人血壓飆高)。我實在不明白,這種過時落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不斷以各種變形出現也就算了,竟還有人高高捧著,沾沾自喜的說貧富差距還「不夠大」?難道我們應該要退化成電影《Time Machine》真實人吃人的社會?
我不知道台灣極度重理工輕人文的教育讓「另一群人」受了什麼樣的人文訓練,不過我想起一兩年前的「反媒體壟斷」,最終 NCC 裁定中嘉併購案形成壟斷,不予批准。受人文科系訓練如我,對於言論自由、視角、操弄、詮釋特別敏感,自然反對壟斷,社會運動時也證明壟斷及單一媒體視角的負面影響遠比我們(是的,包括我)想像得嚴重。本文簡介的羅賓漢悖論也是源於此種情況,即越需要羅賓漢(正義公平、重新分配)之處,由於資源分配越不均,優勢階級的發話權及傳播力量遠壓過弱勢者,因此反而在這種社會氛圍下,訴求公平正義的聲音不會被聽見,甚至受壓迫的人們在長期的壟斷(實在不願說洗腦)下,甚至會發表反公平正義的言論。根據作者看法,要改變困境,便需站出來發聲,讓社會正義(羅賓漢)得以被看見、受到重視。
而最近江宜樺院長(前台大政治系教授)卻要年輕人「不要抱怨」,我也常看好些人在 facebook 上說不要抱怨、最討厭抱怨、抱怨沒有用云云,且年紀也不大,應該還算是江院長口中的年輕人。然而,我們如何定義「抱怨」?某位外國友人曾說,他們喜歡「抱怨」,因為「抱怨」(批評)是進步的可能與動力。這句話我一直銘記在心,雖然他沒有直接說,但我想他口中的「抱怨」就是能改變羅賓漢悖論的關鍵。僅是看見社會結構性的問題並不能解決,而是需要讓所有人意識到問題的存在與重要性。江院長身為台灣第一學府的(前)教授,教授的又是人文社會學科,很難想像他不知道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我不曾上過他的課,不想預設什麼,然而考慮到他在 2006 年批評民進黨政府、支持街頭運動的言論與其在 2014 年的所作所為相悖,我們假設他其實(曾經?)知道。那麼何出此言?或許是懼怕「改變」的力量,無論是作為政府實際掌權者,作為社會既得利益世代,或者是為了更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可嘆的是,還有許多受到壓榨的弱勢者為之喝采。
至於社會上普遍批評年輕人不願「努力」只會抱怨,我心裡知道東方社會崇尚「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認為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年幼時我也曾天真相信,相信班上那些成績不夠好的同學應該是「不願」花時間好好做功課及學習。年紀稍長後我覺得,人生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但是努力了也不一定會成功。後來,社會貧富差距情況惡化,自己也教了一些學生,這才發現有些人怎麼努力都不會成功,因為環境太不友善,不公平的情況遠超乎想像。要說既得利益者不知道這些事?我想他們是最清楚的人。就如同我自己身為這個半跛的教育制度的既得利益者,看著學生吃力而努力的花半個小時背著我從前只要花五分鐘就能記得的詞彙,或是回想起求學時班上那些班費必須跟老師商量晚點交的同學,我知道我對自己身為既得利益者的事實比他們更了然於心,因為我看得見他們的困境,他們卻沒有機會體會我們的順遂。我們究竟要在高度發展的文明社會繼續崇拜弱肉強食的獸性,或是要以人的理性打造一個趨於平等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