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見之明 57/365

The Bias in Our Mind

這邊是一個股票投資策略:

讓我們把過去十年的0050股價走勢整理出來,然後算出這十年(2004~2014)來的平均股價,假設是51.4元。然後我們每個月投入資金,只要股價低於平均值,就多買一些;高於平均值,就少買一些。用這個方式操作,就可以比定期定額有更好的獲利。不相信嗎?我可以證明給你看:你看這十年的資料,如果是定期定額,每個月都會投入固定的金額,可是用我的方法,就可以在2008年的低點買進比較多,在高點買的較少......

以上這個策略,當然是錯的!!

這其中的問題在於,我們不能用同一批資料設計方法,又用同一批資料來證明它有效。它當然會有效!因為本來就用這批資料設計的。用已知來檢驗已知,當然怎麼算都是對的。真正的挑戰應該是:這個方法用在未來會怎麼樣?

我們常常會犯這個謬誤。看著過去的資料,從裡面整理出一些規則後,就開始後悔自己當初怎麼沒有想到這個策略,或是妄想用整理出的策略來預測未來。我們忽略了,我們之所以能知道這十年的股價走勢,正是因為我們活在現在(2014年)。而十年前的自己(2004年)當然不可能知道這個平均值,也就不可能運用這個策略。相對的,如果我們想把同樣的策略套用到未來,我們要擁有的應該是未來十年的股價走勢(2014~2024),而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我們現在不能預測未來,就如同在十年前不可能預測這十年會發生什麼。不管在哪個時間點,我們都能看到過去的紀錄,但未來卻未必相同。

科學家把這個謬誤稱為「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許多嘲笑他人沒有先見之明的批評者,其實自己都是後見之明。我們必須對這個偏誤更加警醒:不要太苛責過去的自己,因為過去的自己所知有限。也不要誤以為自己能夠推測未來,因為你所擁有的資訊,都已經是過去。
Recommend
and 1 recommended


Keanux

登入或註冊帳號

Facebook 登入

我們絕對不會未經過你的允許發表到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