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formation 57/365
à propos de la société
想讓12年國教繼續走下去 還欠缺制度跟思想的改變
教改又來了。
關於此次教改爭議(教改一路走來爭議太多了)及上街抗議的家長資訊讀得都不夠多,因此不會對這個群體有任何贊成或反對的意見。身為這幾十年來教改浪潮中的學生,對教改自然有深刻的體會,想必大部分身邊的朋友亦然。不是我故意使用法文以示炫耀,而是我認為法文所用的 "formation" 比起英文的 "education" 更為貼切:education (educate) 源自於拉丁語,本意為養育;formation 則像大家對這個「英文」單詞的理解,本意為「形成」、「形塑」,shaping。教育正是一種形塑。
昨日剛好分享英國長達 49 年的追蹤紀錄片,多年前天下雜誌也製作過類似的教改紀錄片,在九年一貫及「自學班」甫開辦時,訪問了幾位國中學生,包括在自學班就讀的、普通班的、資優班的。九年後,當這些孩子都長大成人,再找到這些學生的去向。我只記得其中兩位,第一位我這樣些許臉盲的人至今竟仍記得他的面孔,臉圓圓的,記得成績中等,但是表達十分流暢(在台灣實屬難得),言談間的自信透露出他是個有想法的女孩。另一位學生成績相當優異,似乎是資優班,但對他的面貌印象則十分模糊,唯一記得的是一張他在某明星高中加入樂隊的照片,也或許是因為九年後的訪談他本人並沒有露面,出國深造去了。第一位女孩國中時侃侃而談,述說自己如何覺得不應執著於成績,相信教改的政策,參加自學班,並認為進入技職體系增進技能並無不妥。事實上確實沒有不妥,只是後來技職體系的式微使得當年這位極有想法的學生最後畢業後難以找到好工作,進入工廠當作業員。我還記得他帶著些許哽咽,說如果能重新選擇,他會為了成績努力。第二位女孩出身中上階級家庭,選擇循著舊有的考試制度,一路上了第一志願,上了台大,最後到美國名校留學。當時看得心酸,看著第一位女孩透著些許迷茫的目光,想著教育確實形塑了成長,形塑了孩子。有了這次的前車之鑑,教育改革著實應該更加謹慎,畢竟教育體制影響的,是許多人的軌道。
當老師的時候,看了太多家長執意要孩子讀書卻搞得雙方不愉快的例子。我雖然教授的是家長重視的主要學科之一,但是看到太多孩子的天分受到忽視。例如有個頑皮的小男生,不是完全不能讀書,只是不太能靜下來,每次看他無奈的背誦,就替他感到難過。在下課亂畫白板時,我發現他有令我又驚豔又羨慕的繪畫天分。我雖算不上會畫畫,可是還算喜歡,光看他執筆輕鬆繪圖的樣子,就知道這是個 gift ──是天賦,也是禮物。然而當我在電話中以讚嘆的口氣跟家長提及時,家長只是淡淡的說,喔對啦,我知道。因為成績不如人,平日在競賽活動時總是拖累團隊(雖然因為很頑皮很有趣人緣不錯),於是我設法在節慶等特別的日子讓學生比賽繪畫,故意在關鍵時刻讓他和其他成績較好的學生競爭,再讓學生投票決定勝負。結果令人發笑的是,這些單純的敵隊孩子雖然很想贏,卻還是無法昧著良心說自己的隊友畫得較好:大家都投給了他。我希望這個微不足道的舉動,能夠讓他記得,他的天分曾經受到同儕一致認可。
改革當然是希望能越改越好,而且應該是對大多數人的人生有更好的幫助,更能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順著天賦發展,主體應該是「如何對『學生』最好」,而非家長對明星學校的執著或虛榮。作為曾經的明星高中學生,我從中受惠許多,但對於教改的核心理念,即打破(公立)明星高中,我其實是認同的。只是整個政策潦草,我從憂心補習大戰會變成炒地皮大戰,到現在對整團混亂已然無語。如果要我說一個反對現行教改的原因,很簡單,正因為讀過明星高中,所以我了解,至少在我所就讀的學校,硬體軟體資源及師資都是不平等的,是比其他學校更多的,這其中的問題包括城鄉差距及明星學校。除非把資源及好的師資打散平均分配,否則只是讓有(閒)錢能在明星高中附近購屋甚至買戶籍的家長能以單純的金錢買到國家預算補助最多的教育資源,這才是真正的階級複製。教改的本意是好的,並且這種國家資源高度集中於中上階級的狀況確實需要導正,然而正因教育如此重要,更應謹慎為之,而非急就章草草上路;多希望當權者趕鴨子上架之前,能看看天下的紀錄片,想想那位女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