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 66/365

à propos de la vie

國中會考(或其他任何名稱)吵吵嚷嚷的終於告一段落,對大多數(家長)學生而言的大學入學考試緊接著登場。正因大家最近如此熱衷於爭辯明星高中的存廢,乃至整個升學體制長久以來的問題,我想起自己以老師的身分曾經對家長學生重複過無數次的話。

我們人生中的成長階段總是花費許多時間在分數浮沉中苦苦掙扎,為了未來人生幾乎絲毫無用的一分兩分五分十分使勁自我壓榨(或壓榨後代),家長們夢想孩子能上「理想科系」,至於究竟是誰的理想,反而成為最重要卻最常遭到忽視的問題。我總是告訴學生,或許我們的短期目標是考高分,不過是不是想過,考高分是為了什麼?事實上,考高分並不是為了(直升)台大法律系、台大電機系或台大醫學系,考高分最根本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爭取「選擇權」。我自己高三時有所謂的推薦甄選,簡稱推甄,意即學校推薦該位學生至大學校系參與考試或面試。由於每所學校僅能推薦一位(或三位,實在年代久遠,總之極少)學生,競爭者也相對少了許多,上榜機會也就大了。然而總是有某些校系特別熱門,那麼高中內部如何決定這個珍貴機會要給誰?為求公平,當時每個人都得到一張寫有自己平時成績校內總排名的貼紙,在一間教室中進行「貼榜」的程序,排名最高者便可獲得學校推薦。當時有一位隔壁班的同學成績極為優異,記得校內排名第八名(請記得是所有類組一起的),大家認為他幾乎要什麼有什麼,然而他最後卻在極大的壓力下選擇相對非主流的人類學系,也因此廣為流傳。我一方面欽佩他對抗主流眼光的勇氣,一方面又深覺這件事體現了考試競爭的精髓:即高分者握有選擇權,而非高分者必然就讀醫學院等「熱門」科系。

幾個月後,我們這些沒搭上第一班入學列車的學生,在溽暑中參加了指定科目考試。那年的題目相對簡單,許多人考出了未曾想過的高分,我亦是這群幸運者之一,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我的」第一志願,卻聽聞某些原本對就讀科系有自己想法的同學,因為「考太高」而在周遭其他人(多半是師長)強力說服下選擇了錄取分數更高的科系。一兩年後,我在系上的必修課上看見當年嚮往這個科系,卻不小心「考太高」的同學來選修,彷彿一種鄉愁;我也有同學最終仍從熱門科系轉到最初真正想念的科系,許多同學聽聞,都因為對他個人的瞭解而道:「那感覺才是他的系啊!」

考高分原本就是為了爭取選擇,而非他人的第一志願。當年這個特殊的經驗使我更深刻體會到這個道理。實際上,「有錢」亦然,倘若我們夠有錢,不必煩惱生活,我們就能更勇敢去嘗試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非裹足不前。為了追逐金錢而放棄自己原本在「有錢後」所希望擁有的選擇(例如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無異於本末倒置。

人生是無盡的選擇,我所期許自己的,是不要選擇不選擇。
Recommend


Keanux

登入或註冊帳號

Facebook 登入

我們絕對不會未經過你的允許發表到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