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流 63/365
à propos des médias
你所不知道的獨裁者把戲:狂發惱人而無用的新聞,比報禁更傷害民主
「不需要年輕人有判斷力和批判力。只要給他們汽車、摩托車、美麗的明星、刺激的音樂、流行的服飾,以及對同伴的競爭意識就行了」 ── 阿道夫 ‧ 希特勒
資訊,資訊。這個時代最熱門的詞彙。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通知自己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從前許多事的勝負取決於能否掌握最新最快最正確的資訊,而現在資訊的正確性仍然重要,只是「飛快取得資訊」幾乎以唾手可得,令人煩惱的卻是從鋪天蓋地的資訊洪流中如淘金般篩出少數真正有用或正確的資訊。有時候實在太費神也太費時了,乾脆選擇不看。
這當然並非治本之道。台灣的媒體固然在1980年代黨禁報禁開放後,逐步走向自由開放,從前「老三台」在各個層面的壟斷(包括新聞及娛樂節目)已不復見。好景不常,這種所謂「自由」以及電視台互相競爭瓜分資源,很快使得媒體情況迅速惡化,災情遍及電視、報紙,甚至是書店的暢銷排行榜。這不是說不能有娛樂節目,或是康熙來了就一定不好(雖然時常很快就令我感到無聊),然而在轉了一百台之後,不是在賣藥就是在「談話」,原本還談談時事,但多數政論節目很快淪為民意代表互嗆的舞台,或者只為特定立場服務;從前娛樂節目就算只是玩遊戲,還懂得更新遊戲,娛樂新聞也還能算是新聞,但最後某些節目竟只是請了一些明星藝人或其丈夫妻子在節目中展示手提包或任何在電視購物亂買的「收藏」。民眾大聲咒罵媒體,但其實細想之下便能發現電視節目並不是一夕變得俗不可耐,而是漸次沉淪。於是又有另一種聲音出現,表示節目品質低落除了預算問題,也與觀眾素質有關。當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藝人 Makiyo 事件曾引起一陣子的檢討聲浪,像我這樣向來不看任何娛樂談話性節目或其他綜藝節目的觀眾,不免對於某些「我們都要負責」的標題感到不平,畢竟我連收視率都沒貢獻。然而互相批評素質低落或曲高和寡之際,最令人憂心的還是整個社會似乎失去了嚴謹思考的能力。這與表達形式無關,有人擅說,有人擅寫,但背後的共同基礎便是思考。但在長期缺乏訓練又荒廢思考的情況下,大眾似乎開始對「嚴肅議題」過敏了,也不知究竟是不願,還是不能。
前陣子的社會運動促使許多人挖出掩埋在歷史中的陳年「名人引言」。例如上述希特勒的看法,著實令人心驚,除了希特勒本身所代表的恐怖意涵外,當然也因為這些情況與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是如此不謀而合。在塞滿垃圾資訊的媒體平台中,不是因龐雜無用的疲勞轟炸而感到窒息,進而下意識地拒絕,便是因收看過多品質低落的報導及節目,導致思考停滯。無論如何,考慮到媒體在現代民主國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都非國家之福。
從前我們只將重點放在事件本身,或許是重大政治事件或社會新聞,因之震驚抑或憤怒;然而近來人們漸漸感受到,看似無害、本應作為載具的媒體本身,對社會的正面負面影響並不亞於政府。在電視台─節目─觀眾究竟誰影響誰的迴圈之下,要如何掙脫這個惡性循環,實是現今社會所面臨的一大困境。
Photo credit: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