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therland 65/365
à propos de l'histoire
我還記得開始在這裡書寫的契機是一篇與島嶼歷史有關的報導。歷史向來易於操弄,向來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我們縱然不贊成換了執政黨,執政者就恣意照自己的喜好改動歷史課綱,但我們也不應忘記,歷史從來是如此的;我們反對的理由,正是希望能朝更好的方向走去。
標題故意挑了一個極端政治不正確的詞,在政治上或性別政治上均是,尤其在近來的時空背景。我們的首都市長說,台灣人總有「被祖國拋棄的感覺」。先不論後來許多人爭辯他所指的「祖國」是哪一國,護航的也好,批評的也罷,這樣的觀點實則呈現了一種自我邊緣化,「祖國」作為中心(無論是大清國或日本,總之不會是中共政權,因大家仔細想想,台灣是不是從未被中共政權統治過?再怎麼牽強附會也不能半路認父母啊)有權「拋棄」這些邊緣的島嶼,彷彿是遭父母拋棄的孩子。這種論調也反映出他個人極強的父權主義思想,即家父長、祖國對孩子、邊緣島嶼所擁有的絕對權威。倒不是說他本人有意識散播這樣的威權思想,而是他的言行恰好代表一切在後現代各種「主義」所要反對的一切──馬克思主義反對階級,性別研究反對父權體制,現代公民反對威權。
在讀文學及所有相關的「主義」時,上述的 big words 簡直令我不勝其擾,但心裡卻又知道確是如此。幾個月前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海峽兩岸」的議題(我需說這個標題真是高明,兩邊不得罪),有幸聽到「公正第三國」,但又對此議題有所了解的年輕人的看法;說是公正第三國,當然是因他們不代表政府,也非來自美國等高度涉入此議題的國家。當時在陳述多數中國人的看法時,我說「中國人認為『台灣自古隸屬中國』」(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在看歷史劇《康熙大帝》時由劇中康熙說出這句話,當時看到反而忍俊不禁),馬上就有反應極快的荷蘭學生說:「那我們也可以說台灣是我們的啊,台灣以前是荷蘭的」。此言引起課堂上一陣哄笑,當然是因為在場所有人都體認到這番言論的荒謬性──無論是「自古」屬於中國或是荷蘭。然而島嶼,或其他任何一塊土地,真有「自古」屬於誰這回事嗎?無論郝先生心中真正所想的「祖國」是哪國,我都不了解何以如此依戀中心的「祖國」而自我矮化成「邊陲」。
或許我們確實不是世界中心,然而在後殖民時代,我們理應嚴拒殖民思想及來自任何其他國家的殖民意圖,更重要的是,拋棄作為被殖民者、緊緊牢抓邊緣位置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的身分。
photo credit: Hsiung/d6478coke via photopin cc